top of page
1552301772_a6-300x300.png

不論是每年的流感高峰期,或是近日的麻疹疫情,都會令大眾關注疫苗的供應和成效。另一邊廂,社會上亦有一群主張不打任何疫苗的父母。但其實疫苗不但能減輕感染後出現的併發症,還能預防一種不可逆轉的肢體殘疾:小兒麻痺症。

小兒麻痺症的成因,源於感染脊髓灰質炎病毒(Poliovirus)。此病毒主要經口糞途徑傳播,患病的幼童會有類似感冒的症狀,如發燒、頭痛、嘔吐和肌肉痠痛等。雖然絶大部分患者能自然痊癒,但有近0.5%患者的神經系統會受到感染。

若病毒破壞了脊髓灰質的運動神經元,便可產生肌肉無力、萎縮和肌力不平衡,造成小兒麻痺症(Poliomyelitis)。下肢是最常受影響的部位,帶來永久性的後遺症。因肌肉萎縮而令骨骼生長減慢,患者會出現長短腳而需要穿加高鞋。至於足踝和膝關節,也因肌力不平衡而導致畸形,如馬蹄足、膝反屈和膝外翻等,需佩戴下肢矯形支架(KAFO),甚至接受矯形手術。雖然此症有「麻痺」一詞,但感覺神經卻不受破壞,因此並不會令下肢有麻痺感覺。

隨着世界衛生組織推動小兒麻痺疫苗,香港最後一宗本土感染個案要追溯至1983年。如今骨科醫生跟進的,都是已成年的患者。然而,部分患者步入中年後,患肢肌肉會進一步萎縮而無力,需要靠助行器或輪椅代步。此外,患肢的膝關節也會因畸形而加速退化。如不幸跌倒而骨折,患肢幼細和脆弱的斷骨也令內固定手術的難度大增。

既然小兒麻痺症可導致終身下肢癱瘓,家長只需讓子女按世衛建議接種疫苗,便能有效地預防以上的後遺症,也令它繼續在香港絕跡。試問為何仍有少數家長,仍堅持不讓子女注射任何疫苗,來冒這完全可避免的風險呢?

1560770206_tf-1280w.jpg

此文章節錄於:AM730

圖片由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呂穎兒小姐提供。

bottom of page